close
雖然,台灣的棒球熱火依舊燃燒中,世界盃、亞洲職棒大賽,以及攸關明年北京奧運參賽權的亞錦賽正陸續登場中;但這都是秋收之後的祝祭儀典,是職棒正規球季的外延。畢竟美國人向來以職棒球季的進展作為四時的測試針,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紊亂不得。那麼在秋收的世界大賽之後,儘管還有球員、經紀人、資方的錢鬥;但對於廣大球迷而言,重溫這一季的經典賽事,甚至重溯過往英雄的偉業似乎更為重要。關於後者,名人堂人物的夙昔風範,永不會褪流行。

儘管因為王建民,多數國人稍稍對大聯盟感興趣;但不足處太多,尤其對名人堂人物所知有限。如今,蔡鵑如的《名人堂,棒球的聖殿》(東觀國際文化)在深秋問世,正當眾人準備冬令進補之際,此書對於球迷而言,猶似認識大聯盟的藥補。我受邀撰一序文,或可當作藥補之前的說明書吧!

拜王建民之賜,廣大國人不再把美國職棒大聯盟(MLB)視為干卿何事的外物;然而,分屬國家聯盟(NL)與美國聯盟(AL)的三十支球隊,每隊廿五名正選球員(可登錄的成員則是四十名),即便祇是鎖定各隊四、五員的投打明星,總數也都超過百人,因此可以昂然自信、如數家珍的,必是耗費數十年光陰於其中的有心人。況且,如今球員交易頻繁,望大聯盟之堂奧能不儼然嗎?

上述講的還祇是橫切面,看倌們觀賞大聯盟球賽總會被不時冒出的「歷史考題」問倒,或是對美國人極有重溫價值的昔日影像陌生無比。確實,國人對於大聯盟還真是不識廬山真面目。偏偏若不懂大聯盟一百卅十多年來的基本興革、數百名偉大球星的風範諸歷史縱剖面,那麼,就難以窺探美國棒球的精髓。換句話說,修補大聯盟的歷史遠比認識當下球星還來得重要。準此,才能對今昔球星、球賽作參差對照,影像才會立體生動。

然而,有關美國棒球的人事時地物,最要者還是球星。畢竟球星才是球賽的主角,也是讓人們得以懷思、反芻的最大動力。至於有如「百代之過客」的熠熠巨星又該如何捕捉呢?所幸,美國有座棒球名人堂,入選名人堂的球星自是眾所公認的棒球英雄、夙昔典範,在此垂釣絕不會有涸澤而漁的困窘。於是微光中,熱愛棒球、鑽研棒球、繼而書寫棒球的蔡鵑如,彷彿是藝巧思密的織娘,她依入選名人堂的年份唧唧復唧唧,織就出十八羅漢全模樣(外加兩名被阻於門外的落難天使),於是,《名人堂,棒球的聖殿》一書,就成了富含骨架又有血肉,既有實用性又文采兼具的棒球祕笈了。

美國棒球.jpg

當然,鵑如並非盤古開天第一人。最早將美國棒球的虎賁猛將系統引介為華文的有心人,當屬旅美的棒球評論家許昭彥先生。從一九八八年的《美國棒球》(聯經出版,其後於一九九五年大幅修訂再版),到一九九七年的《美國棒球巨星》(探索文化出版),凡此都給予國人甘霖天降的喜悅。祇是,出埃及、渡紅海,流著牛奶與蜜的迦南應許地不會自動浮現。或因許先生去國太久,因而文字風格、導覽景觀和本地略有距離,於是,有心探尋大聯盟的球迷仍在曠野,直到鵑如之書……。不過,鵑如不是摩西、約書亞,她較像煉五色石補蒼天,斷鰲足立四極的女媧。

璀璨五色石煥發的晶光讓十八羅漢可以身影靈動、穿透紙面,彷彿演繹出一套降龍十八掌:高聳如帝王、親和如我鄰的貝比‧魯斯;陰鷙、迅捷如西斯大帝的泰‧柯布;尊貴、英勇如齊格飛的克利斯提‧馬修森;俊美、優雅似精靈戰士勒苟拉斯的路易‧賈里格;綰合中古騎士與當代布爾喬亞風範的保羅‧狄馬喬;以巨棒再書「黑奴籲天錄」的傑基‧羅賓遜;睥睨一切的「打擊之神」泰德‧威廉斯;《舊約》參孫力士後裔的猶太巨投柯法斯;慧黠如印度弄蛇大師的約吉‧貝拉;消失的圓桌武士羅伯特‧克萊蒙托;以二刀流刻鏤左投至尊的華倫‧史潘;雙手互搏、縱酒當歌的米奇‧曼托;一如小熊維尼讓人愛戴的厄尼‧班克斯;以經典接殺留名、邦茲「教父」的威利‧梅斯;曾登天梯聆上帝之聲的漢克‧阿倫;與舊金山灣齊名的威利‧麥考菲;鯰魚終回大海的吉米‧杭特;迅如德州特快車的「三振大王」諾蘭‧萊恩。

即使附錄補述的兩大落難天使:犀利的「盲(文盲)劍客」喬‧傑克森(無鞋喬);昇華棒球、墮落人生的彼得‧羅斯,撇開他們的「罪愆」,兩人的棒球生涯亦是悠揚綿長,足以構為熱淚史詩。

棒球名人堂.jpg

當然,鵑如煉造的五色石還不夠補天之缺。迄今羅列於古柏鎮名人堂的諸神佛羅漢共二八○尊,其中經由美國棒球作家協會(Baseball Writers Associations of America)嚴格篩選的進士共有一○五人──其餘由「老芋仔委員會」(Veteran Committee)選出者可稱之為「賜同進士出身」,早已足夠寫就一部百來回的當代「棒壇水滸傳」。而《名人堂,棒球的聖殿》在萃取最後一道原汁所釀造的十八羅漢醇酒,相形之下確實有所不足──且十八羅漢之中,打者佔十三人,投手僅僅五名,也是投打失衡。因此期許鵑如再接再厲,「名人堂列傳」之二、之三……有如以高檔正絹為材的京都西陣織,完就的高雅和服在層層披掛後祇讓人欽讚而不覺厚重。當然,獨責姑娘家委實有些殘忍,意者盍興乎來!

風檐展書讀,大概免不了會興起「哲人日已遠,典型在夙昔」的感懷。所以如此,還是得從名人堂的興設談起!

即使已躍身為高度已開發國家,美利堅共和國依然需要神話傳說,祇因建國時間短淺,所以它的神話無法遙指到天造地設時,美國人試圖在現代化、科層化、城市化、工業化、傳媒化的脈絡裡尋求英雄人物──邊疆人、拓荒者;成功者、獨立人;探路者、理想者、無邪人物。特別是歷經一九二九年的「大蕭條」之後,美國人更渴望一找能掙脫資本牢籠、理性框架、大膽冒險的非凡人物,於是,林白成為全美英雄、「超人」由此誕生、約翰‧韋恩成為西部硬漢……,而早在這波英雄洪流裡作為中流砥柱的貝比‧魯斯,即使三○年代以後體能技藝已不復當年,可他生平偉業早就可以謳歌立碑,且棒壇有心人,腦海裡已擘畫出一幅以鲁斯為中心的棒壇武士群英盛宴圖。於是一九三九年就在紐約上州的古柏鎮成立了棒球博物館暨名人堂,而首批進入名人堂的成員則於一九三六年選出──相傳棒球是在一八三九年由古柏鎮居民達伯岱(Abner Doubleday)所「發明」,實則這是「神話」,因為時地人皆有疑義。

巴洛克.jpg

名人堂的興設意味著美國棒球原創的確立──既和英國的板球畫清界限;也意味著棒球不再草莾當道、逐水草而居。須知,古羅馬既有競技場,也有萬神廟(Patheon),然而兩者意符難以相聯結。在競技場搏命的「神鬼戰士」(Gladiator)身分是罪囚或奴隸,被排除於宗教祀祭之外,當然更不可能成為聖殿要角。話鋒轉到巴黎,位於拉丁區也有一座Patheon,它在大革命之後蛻變為人文當道的「賢人祠」。其後歷經幾番政權興革,包括伏爾泰、盧梭、雨果、左拉等大思想家、文學家最後仍安眠於此,萬人景仰讚歎之餘,彼我距離還是遙之甚遠。似乎祇有美國的棒球名人堂,人人平等、功成名就且可留芳百世。棒球名人堂(或者踵繼其後的各運動名人堂)就是美國的Patheon,它同時兼具體育競技與宗教祭儀功能,它以物質性和形而下的數據呈現,並融入萬千球迷的無邊想像和記憶,自成另類的聖賢英豪。簡言之,名人堂就是個人主義的徹底昂揚,它是美國《獨立宣言》精神的再濃縮。

值得玩味的還有,名人堂與其成員透過歷史的潺潺之流,成就出一座巍然的巴洛克景觀。這當然不是指那座古樸的名人堂建物,而是名人堂的興設、特殊文物的展覽、歷年成員的拔擢等,讓整個名人堂始終呈現出動感、戲劇、誇張,卻又古典與詭譎並陳的巴洛克風格。光從首批入列的五虎將就可看出,眾家羅漢的形像、個性迥異(柯布和馬修森是最鮮明的對比),這就昭告了世人:名人堂不想立下僵化的、以純數據為主的絕對準則,它會與時俱進,卻仍有跡可循,這就是巴洛克!

其後,名人堂累積一甲子以上的經驗法則,好事者模擬出「三百勝投,三千安打或五百支全壘打」是跨越名人堂門檻的基本要件;但,刻舟求不了劍。畢竟,隨著賽制分工的需要,投手無論是先發、救援都各自有登堂入室的門徑;野手之中,除了依守備位置,以指定打擊雀屏中選的,二○○四年的莫里托(Paul Molitor)就是先驅。巴洛克有精準的科學性,更重視直觀、動態美學;再者,因為科技進步、球員訓練更精準有效,於是三千安、五百轟並不比訪外太空、登月還難,甚且有人還借助藥物意圖闖關,如此帕梅洛(Rafael Palmeiro)的名人堂之路甭想了,馬奎爾大概也止於叩門,至於邦茲未來的名人堂旅程恐會比他的全壘打故事更曲折波動。名人堂成員各成一景,駐足其中就夠讓人忘返,而整體以觀卻複合拚貼為令人驚豔的馬賽克!

Ripken & Gwynn.jpg

必須說的是,鵑如忠於巴洛克且活用之。她字裡行間立雕像、設噴泉、置廣場,留給球迷、讀者更多的餘裕。她在這條昏黃古道上不時添加現代飾物,甚至也保留了陰翳影像(如狄馬喬部分),非但未見突兀,反倒是畫龍點睛;更重要的,她筆下的十八羅漢該和哪支球隊相連結,眾人的認同不會混淆。儘管自由球員制大興、經紀人遊走列國之後,錢鬥、藥禁、不重團隊精神等酸雨污物多少讓大聯盟有些蒙塵。然而,祇要名人堂屹立如昔,眾球迷還是較鍾情於巴洛克。二○○七年七月底,為著一睹小瑞普肯和關恩兩大球星(兩人職棒生涯都祇奉獻給一支球隊)正式名列殿堂的丰采,古柏鎮竟湧進七萬五千人,此情此景既是空前亦可能絕後。鵑如爾後應會寫及此吧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dam6156 的頭像
    adam6156

    山農木屋

    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