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9日,是舊俄三大文豪中年紀最長的屠格涅夫,歡度200歲冥誕的日子。畢竟屠格涅夫爾後的影響力是稍遜托爾斯泰與杜思妥也夫斯基,但任何人想理解19世紀俄國知識分子的心緒、歷程 ,就不可能跳開屠格涅夫以及他筆下的小說,「虛無主義」、「多餘的人」這些概念都因屠格涅夫,有了明晰清楚的意象,且不僅於俄羅斯大地,舉世的父與子世代衝突,放在大環境下如何平心靜氣看待,屠格涅夫也提供了有力的手術斷層掃瞄,因而紀念屠格涅夫200歲之餘,關於文學/社會/政治的牽連總會再度掀起,於是我也試著草擬一番。本文同時刊載於《文訊》398期(2018年12月)

屠格涅夫.jpg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雖然,人一思想就想為文創作,所以作家得以多方來源;但,畢竟作家執筆為業,因而同屬執筆陣營的新聞記者,和文學作家的親近性難免強些。證諸古今中(台)外,記者出身的大作家真是豪奢強隊。人固為主體,但沒個生產場域,文學創出殊難活絡,於是文學獎的獎挹就重要無比,但從早年報社主辦的文學獎,到如今 「鏡文學」的新取徑,似又讓人看到光源所在。本文同時刊載於《文訊》395期(2018年9月)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五十年前的1968,不僅是個年代數字,它還是二戰之後世界史的分水嶺。自西徂東 ,由北而南,全籠罩在一股青年的憤怒風暴裡,似乎祇有台灣自外於這道世潮,以致後人不解、悔恨;不過真要抽絲剝繭,就會發現彼時台灣社會仍有微微波動,雖然很快被壓抑下去,但曾走過總留下痕跡,於是劉大任的《浮游群落》述說了那段傳奇。同樣的,由台留美的諸多覺青,儘管晚了幾年,依舊從保釣運動承繼了西方世界的青年憤怒風潮,張系國的《昨日之怒》是為筆記。將兩小說重新置於那時代,或仍有可談之處。本文同時刊載於《文訊》392期(2018年6月)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歷史小說是見證一個民族或國家成立、發展、轉折的重要文字呈現,也是作家在真實與虛擬間自我平衡的文類。日本的歷史小說向來豐沛,更是電視大河劇不竭的泉源;相反的,台灣在這方面相當枯涸,不過,二十一世紀以後,施叔青和陳耀昌相繼以新的視野投入歷史小說的洪流,亦獲得相當的好評,我遂寫就此文紹介一番。本文同時刊載於《文訊》389期(2018年3月)。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近來,婦聯會爭議甚囂塵上,辜嚴倬雲的負隅頑抗讓識者搖頭,而一年前辜嚴倬雲次子辜成允意外身亡,似乎都暗喻著鹿港辜家的辜振甫一系面臨重大的考驗。於是,回顧百多年前,由辜顯榮發跡的爭議,再到辜振甫的接班,這家族的發展與近代台灣史可謂息息相關。辜家未來當然還有一片天,但過往足跡,也足堪我們對其作必要的定調。此文刊於《新新聞》1614期(2018.02.08~02.14)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轉眼,蔣經國竟已逝世30周年!想想看,當年出生的小孩如今就即將步入而立之年。再看看三一八運動期間的年輕朋友,絕大多數是1988年以後出生者,即使年齡再大些,彼時不是牙牙學語,就算步入小學也依舊是天真浪漫,不知政治為何物的稚童。總之,這是一批解嚴世代的男男女女。他們當然會有他們的蔣經國觀,但絕大多數僅能憑文物、報紙、書籍、影像去拼湊這號人物,甚至有些不關心大千世界的年輕世代,除了自己與極少數的同儕以外,老北老木是誰都不乎了,何況是蔣經國!所以要談論蔣經國,非有一定年紀不可了!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詩人余光中走了!
台灣文壇絕少有人如他這樣評價多歧、蓋棺難論定。爭議最力的自是鄉土文學論戰期間,他的一篇〈狼來了〉,那是他畢生最大的污點。另外,他也作了不少政治阿諛詩;但絕大多數人未曾注意的是,早年他是西化論的前鋒戰士,何以晚年變成中華舊文化的守護者?我試圖梳理出文化軌跡來「同情理解」他,但主調仍著重於批判。本文刊於《鏡週刊》2017.12.17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第五十四屆金馬獎,台片大放異彩,其中尤以《大佛普拉斯》和《血觀音》最受矚目 ,兩片映前映後備受討論。我試圖參照義大利哲學家阿岡本(Giorgio Agamben)談論瀆神的概念,用以探討二片,但盼引發各種異想可以齊出。本文刊於「想想論壇」2017.12.10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當代台灣文學有道分水嶺,那就是1970年代的鄉土文學以及由之衍生的論戰,迄今剛好四十周年。
關於此一文學脈流的源起、發展與影響,歷來討論者不少。而論戰涉及的文學與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歷史諸關連,討論者亦不少。二十年前分屬兩陣營的人士,各自舉辦研討會各言爾志,但要說論戰已然定論,其實還言之過早。我忒以宗教改革的兩大元素:印刷術與翻譯聖經,作為參考指標,再談「鄉土文學論戰」的後勤支援,並期由影像的發展,帶出更多討論。本文同時刊載於《文訊》386期(2017年12月)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向來傾慕古都之旅,就中以京都和伊斯坦堡予我的印記最深。兩都風華都逾千年,卻在國家銜接現代之際退居二線。但兩都並未衰褪老去,反而日新又新。當然,兩都性格亦大異其趣,所以我試圖以宗教興衰起承縱談兩都,或可激起旅遊者一些不一樣的想像空間。本文同步 刊載於《文訊》383期(2017年9月)。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