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電影紀實 (8)
- Dec 11 Mon 2017 01:37
台灣是個瀆神之島──談《大佛普拉斯》與《血觀音》
第五十四屆金馬獎,台片大放異彩,其中尤以《大佛普拉斯》和《血觀音》最受矚目 ,兩片映前映後備受討論。我試圖參照義大利哲學家阿岡本(Giorgio Agamben)談論瀆神的概念,用以探討二片,但盼引發各種異想可以齊出。本文刊於「想想論壇」2017.12.10
- Feb 14 Tue 2017 10:54
救贖的不祇一方──寫在電影《沈默》放映前
- Jul 19 Tue 2016 09:41
文革幽靈飄到島嶼上空──戴立忍事件之後
- Mar 24 Thu 2016 23:06
黑白年代的不滅燭光──未曾遺忘原節子
一個飽含時代敘語的女優,隱遁之後蔚為永遠的傳奇,即使是往生消息,亦是在仙遊兩個月後才傳出。原節子,一個日本影壇史上的大美女,早年作為軍國樣板,終戰後蛻變為民主女神,爾後再化為堅毅、獨立的婦女。每一段都足可道說不止,串起來不但是日本影壇的精采篇章,更是戰後日本社會的一頁縮影。多年來就想寫她,適逢她已成歷史人物,遂將心中所思和相關影像銜接寫為一文。本文已刊登於《自由時報‧自由副刊》2016年3月22日。
- Sep 14 Wed 2011 04:13
這不祇是一部電影!
先釐清一件事:描摹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影像,本質是感知的(perceptive)活動。著墨於歷史事件的認識,則屬於詮釋的(interpretative)範疇。至於歷史遺緒衍至當下的情境解憂,則是行動的(active)問題。三個範疇雖相繫,但畢竟屬性有異,所以面對「為什麼這個社會可以為了電影《賽德克‧巴萊》而感動流淚,卻對阿美族部落土地正遭到嚴重破壞無動於衷呢?」的高貴喟嘆,我祇能說如此的三級跳恐易骨折啊!
因有泰雅族耆老出面指控莫那魯道並非英雄,而是屠其族類的仇敵,歷史火山再度引爆。不過暫且將歷史「真相」存入括弧,還是先從電影談起吧!《賽》片在此間掀起濤天巨浪,所以當它在威尼斯影展空手而歸時,想必不少人會悵然若失,或可謂殺戮場景太慘烈有違當今國際主流的「和平」主調,其實,癥結更在於東西方感知方式不同所致。
- Nov 09 Tue 2010 04:27
辛奇導演,好走!
- Jun 15 Wed 2005 17:32
誰人不會想起故鄉──《無米樂》後記
- May 21 Sat 2005 23:02
異教之光猶勝「正教」之火
九○年代蘇聯解體,又適逢越戰創口已然癒合;於是好萊塢重拾起對歷史古裝大戲的興趣,借助於電腦科技的鬼斧神工,於是,千軍萬馬、戰火四射的龐大景象不再成為難題(雖然,那是非常耗錢的東西)。同時,更因後現代意識、後殖民、文化史、性別意識……的抬頭,讓諸多好萊塢的編導大師們紛引入鏡,玩得不亦樂乎!《神鬼戰士》《特洛伊》《亞瑟王》《亞歷山大帝》,到近日仍在上演的《王者天下》都是新世紀氛圍的產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