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9日,是舊俄三大文豪中年紀最長的屠格涅夫,歡度200歲冥誕的日子。畢竟屠格涅夫爾後的影響力是稍遜托爾斯泰與杜思妥也夫斯基,但任何人想理解19世紀俄國知識分子的心緒、歷程 ,就不可能跳開屠格涅夫以及他筆下的小說,「虛無主義」、「多餘的人」這些概念都因屠格涅夫,有了明晰清楚的意象,且不僅於俄羅斯大地,舉世的父與子世代衝突,放在大環境下如何平心靜氣看待,屠格涅夫也提供了有力的手術斷層掃瞄,因而紀念屠格涅夫200歲之餘,關於文學/社會/政治的牽連總會再度掀起,於是我也試著草擬一番。本文同時刊載於《文訊》398期(2018年12月)
目前分類:文學の影 (16)
- Dec 02 Sun 2018 23:50
無用之用是為用──記屠格涅夫誕生兩百年
- Jun 04 Mon 2018 02:08
補綴六○年代的文學想像
- Mar 01 Thu 2018 22:09
開啟台灣歷史小說的新河
- Dec 17 Sun 2017 23:20
其實,他就是文壇的馬英九 ──詩人余光中之死
詩人余光中走了!
台灣文壇絕少有人如他這樣評價多歧、蓋棺難論定。爭議最力的自是鄉土文學論戰期間,他的一篇〈狼來了〉,那是他畢生最大的污點。另外,他也作了不少政治阿諛詩;但絕大多數人未曾注意的是,早年他是西化論的前鋒戰士,何以晚年變成中華舊文化的守護者?我試圖梳理出文化軌跡來「同情理解」他,但主調仍著重於批判。本文刊於《鏡週刊》2017.12.17
台灣文壇絕少有人如他這樣評價多歧、蓋棺難論定。爭議最力的自是鄉土文學論戰期間,他的一篇〈狼來了〉,那是他畢生最大的污點。另外,他也作了不少政治阿諛詩;但絕大多數人未曾注意的是,早年他是西化論的前鋒戰士,何以晚年變成中華舊文化的守護者?我試圖梳理出文化軌跡來「同情理解」他,但主調仍著重於批判。本文刊於《鏡週刊》2017.12.17
- May 31 Wed 2017 22:48
死亡遺書的時代光暈──從王尚義到林奕含
因為一顆乍亮的文壇之星瞬間殞落,更由於死因可能係誘姦所引發,於是整個島嶼熱議喧騰不止;但撇開補教名師、性侵、精神疾病這些爭議話題,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確實有劃時代的刻痕,實不宜被上述爭議所掩蓋。湊巧的是,戰後台灣文壇也有王尚義、邱妙津和林奕含同是天才橫溢但也早夭(三人都是二十六歲就羽化)的憾事,王尚義捲動的存在主義台灣,邱妙津早發的同志書寫,以及林奕含帶出的「思無邪」文學新解,都有其待掘探勘的用心,因而寫就此文作為初探。本文同時刊登於《文訊》380期(2017年6月)。
林奕含,一個早逝的青春,卻註定會在台灣文學史上留名。祇因她的身殉,激起社會萬丈波瀾,法律、社會、心理、傳媒,以及文學諸層面都深踏觸及,可惜的是,在新聞風潮中,最被忽略以及扁平化的就是林奕含念茲在茲的文學,它太複雜、危險且可能失焦;但浪頭過後終會見及它的巍峨參天與多變視域,屆時留在下來的必是她的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以及最後的文學獨白。
- Dec 06 Tue 2016 10:05
回到七○年代──陳映真眼中的台灣
- Dec 02 Fri 2016 10:59
到底該怎麼看諾貝爾文學獎
- Oct 20 Thu 2016 15:41
吃了海水的衝浪兒──《革命青春──高校1968》貼影
- Sep 05 Mon 2016 11:04
四十年的文學政治鄉土路──悼小說家王拓
- Jun 02 Thu 2016 10:10
史詩的雄偉高聳,總拖曳出一道黑影──略談《權力遊戲》
影視史學是大眾文化的產物,更讓歷史的書寫、詮釋必須面對公眾,不再祇是成王敗寇的定格而已。
近年來,一部看似時間架空,卻內蘊歐洲中世紀轉折的影集《權力遊戲》,不但廣受世人熱愛討論,它背後投射的歷史背景──英國的「玫瑰戰爭」也因而活絡起來。其實細觀該影集內容,除了可由歐洲史切入,也和東方日本的戰國時代有諸多巧合。因而,剖析該影集除了娛樂旨趣外,更多關於人性/權力的糾葛都可由此明晰活化,所以特寫此文以一窺小小心得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368期(2016年6月)。
近年來,一部看似時間架空,卻內蘊歐洲中世紀轉折的影集《權力遊戲》,不但廣受世人熱愛討論,它背後投射的歷史背景──英國的「玫瑰戰爭」也因而活絡起來。其實細觀該影集內容,除了可由歐洲史切入,也和東方日本的戰國時代有諸多巧合。因而,剖析該影集除了娛樂旨趣外,更多關於人性/權力的糾葛都可由此明晰活化,所以特寫此文以一窺小小心得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368期(2016年6月)。
- Mar 05 Sat 2016 00:00
曾有的一段紅色奇航──從《天讎》到《從前從前有個紅衛兵……》
今年是中國文革爆發五十年,又逢習近平大搞文革舊習的年代。遙想台灣在漢賊不兩立、反共掛帥的白色年代,除了資訊封鎖、言論扭曲,致使彼岸中國從不讓此間人民理解,直到凌耿的《天讎》、安東尼奧尼的《中國》紀錄片,台灣才稍稍接觸文革中國是怎回事。但才短短幾年,《天讎》突然神隱,數十年來沒多少人知詳情,直到近日大塊文化出版了復刻的《天讎》,改以《從前從前有個紅衛兵……》之名出版,中生代年紀的人才喚回記憶,原作者郭坤仁還於台北書展中現身。祇是他不知,此書在我年少時影響的深遠刻痕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第365期(2016年3月)
- Mar 04 Sun 2012 05:25
城鎮年代的叫賣聲
因為一則中華電信的廣告,讓我的記憶又重回兒時,尚屬農業社會形態的攤販叫賣聲。自然界從不是寂然無聲,城市的聲響更是正常不過,它和庶民脈動、商業生機息息相關。因此,我借用《倫敦的叫賣聲》,回顧那已逝的城鎮年代(八○年代以前),也期新時代的聲響依舊有味。本文同時刊載於《文訊》317期(2012年3 月)

前些時日,有則中華電信的廣告是這樣的:一位顯然是中產以上的母親,拿起長途電話和遠方(應該是身處異國)的女兒敘舊,講著講著屋外突然傳來「芋粿,紅豆粿~~」的叫賣聲,遠方的女兒興奮異常,於是母親將耳機貼近窗口,讓女兒重溫她最喜的記憶之聲,以及由聲音串起的懷舊滋味。
科技傳輸與懷舊滋味的巧妙貼合,本是該擊掌叫好的點子,卻讓我有些愕然。祇因「芋粿,紅豆粿~~」的叫賣聲是錄製好的、齊一化的機械聲調,這種複製再造的聲調若可以讓中產遊子驚豔不已,那懷舊所淬取的重振元素也未免太廉價了!不過,也因為這則廣告,讓我思緒跳躍個九重天,回到約莫四十年前城鎮年代的叫賣聲了!
- Jun 06 Mon 2011 02:15
在資本的血腥大地尋繹人性──從山崎豐子的「社會小說」談起
- Mar 02 Wed 2011 03:23
旱地湧伏流的家族書寫
- Nov 04 Thu 2010 03:21
報導文學的前探燈指向何方?
- May 28 Sat 2005 00:01
憂鬱的尼布龍根之歌──談陳映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