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風中閱讀聲 (20)
- Aug 17 Wed 2016 14:28
大風起兮,曠野尋星──觀看《受困的思想》的角度
- Jun 21 Tue 2016 11:46
曾經涓流匯川河──八○年代台灣的香港禁書
馬英九一句「我不知道原來香港是這麼危險的地方」,既輕佻又不符實情,卻勾起我個人對 80年代禁書文化中的「香港因素」之回憶,談書兼論香港之所以為自由地之因:與中國維持距離。而今這因素沒了,即連聲色犬馬亦變調。本文發表於「想想論壇」2016.6.21。
明知時間倉卒、地點敏感卻硬要新政府買單,碰到軟釘子一點都不意外;然而,去不成香港的馬英九還是透過預錄向「亞洲出版業協會(SOPA)」發表英文演講,除了「我不知道原來香港是這麼危險的地方」的輕佻揶揄,再度證實此人雞腸鳥肚、自我感覺良好外,演說中提到「我記得七十年代臺灣還是戒嚴時期,出版自由仍被限制,我們都是在書報攤『偷看』從香港私運過來的禁書。香港人自己都不知道,香港曾經扮演臺灣年輕人突破政治禁忌的對外窗口。」箇中可議者還著實不少。
- Mar 02 Mon 2015 22:49
驚濤甲午凝思陳舜臣
在東瀛薄有聲名的台裔作家陳舜臣於2015年1月21日逝世,享年90歲。或許拜本土化與哈日風掀起之賜,這二十多年來,台灣陸續補出他的歷史小說,這才能窺得他小說的奧奇與言外之音。但本地對陳舜臣的生平、小說其實都一知半解,且他逝世後的相關報導不是語焉不詳,就是刻意談他的中國情懷,這些不能說錯,但總讓人遺憾。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能立足東瀛,固然和他以異邦人紹介中國物事有關,但莫忘他所在的日本大眾文學脈流,賦予他何等資源,這絕不能視而未見。所以,立基於日本大眾文學,再發展他的異邦中國枝葉,如是我言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353期(2015年3月)。

冬寒最易奪人魂、烙傷印。就在掀起滔天巨浪的甲午即將告退之際,很不幸的,潮起潮落中也捲走了日本台裔歷史小說家陳舜臣。
- May 02 Fri 2014 15:34
學運捲起的千堆雪
- Mar 15 Sat 2014 02:04
找回道德力 崩世代再崛起
- Feb 14 Fri 2014 07:53
台灣的歷史電影還在起步
- Jan 08 Wed 2014 22:53
政商聯手共構金權城市
- Dec 26 Thu 2013 04:11
中國依舊還是毛澤東之子
- Dec 11 Wed 2013 22:51
一片冷凍披薩的經濟學
- Nov 28 Thu 2013 04:19
承先啟後、破浪衝毀譽的康寧祥
- Oct 19 Sat 2013 17:53
平凡的邪惡 纏繞的藤蔓
- Apr 21 Sun 2013 03:43
風雲總得託能人──淺論法拉奇的《風雲人物採訪記》
- May 13 Thu 2010 03:53
血色黃昏或高貴鄉愁──圍繞著《想像的共同體》
《想像的共同體》中譯本近日印行新版,且作者Benedict Anderson再度風塵僕僕來台,和舊雨新知再敘「想像的共同體」,無論在誠品、台大、成大都掀起偌大的聽聞風潮。既曰「想像」自然會不斷延伸、深化,而非老調重彈,這才是大師風範。
- Feb 05 Mon 2007 23:28
為蒼茫年代抒困解壓的閱讀
- Mar 31 Fri 2006 21:31
戰鼓擂或成催眠曲──淺談《思想》的復刊
絲絲春雨、乍聞的驚雷,總讓人聯想到史特拉汶斯基那大膽、狂野的《春之祭》。果然,在藍綠讓人倒盡胃口的延長賽,弊案疑雲霜滿天的時刻裡,傳出知識界再冒新筍,那就是《思想》雜誌的「創刊」。說是「創刊」,其實是續前緣,因為該雜誌的主事者,聯經發行人林載爵和中研院社科所副研究員錢永祥,早在一九八八年就聯手推出以譯介西方思潮為主調的《思想》,斯時已是研三,準備著手撰寫論文的我,如獲至寶之餘篇篇細啃詳讀,渴望源源活水汨汨而來;殊不料,《思想》竟爾夭折,也未聞追悼話語。匆匆十八年一過,今春浴火重生,著力點轉為聯結舉世華人知識菁英,用為對話激盪的平台。如斯的天降甘霖,總該給予祝福,期能亙遠流長,化育日益貧瘠的人心之河。
- Feb 04 Sat 2006 17:53
深入潛流取暖的新路徑──二○○五年社會人文書籍回顧與推薦書

- Jan 30 Mon 2006 16:51
五本書不是五輪書,慢慢品嚐即可
- Oct 27 Thu 2005 03:12
本土研究的風中奇葩,左翼先鋒
- Jun 13 Mon 2005 22:12
舊瓶新酒愈感香醇──淺言《米糖相剋》
此文原載於《新新聞》周報898期(2004年5月20日~5月26日)【說書】專欄,原題〈舊瓶新酒的新本土論述〉。「米糖相剋」原是發軔自新渡戶稻造、矢內原忠雄、川野重任,乃至戰後張漢裕、涂照彥、劉進慶等重量級農經學者,關心備至的課題。且不僅於學術旨趣,更和台灣經濟社會的脈動相連屬。柯志明的用心不在於炒冷飯,而是藉著舊課題的深探,企圖找出台灣史新的關注範例。只是迄今除引發有識的經濟學者與歷史學者作出回應外,社會學界仍顯空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