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歲創下高收視率的NHK大河劇《篤姬》,刻在緯來日本台上演。此劇不但讓劇中女主角宮崎葵成為最年輕的大河劇主角,爆紅的她立即成為新一代的國民藝人。《篤姬》描寫的是出身薩摩藩武士家庭,而後成為德川第十三代將軍家定的正室(即日後的天璋院),在兵荒馬亂的幕末調和鼎鼐,讓德川一族在王政復古後可以全身而退。該劇刻畫的是大時代中女性的關鍵角色。
其實,幕末到明治天皇親政的那段時間,雖爆發倒幕派與擁幕派的戊辰戰爭,但政權轉移尚稱平和。而江戶之所以和平開城,和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的識大體、幕府代表勝海舟與薩長聯軍統帥西鄉隆盛的誠摯談判息息相關,天璋院的適時進言當然有順水推舟之效,但並非決定性關鍵。不過,我要談的並非篤姬,而是薩摩藩與德川家族兩百多年的恩怨情仇,以及薩摩與台灣的關聯。
薩摩就是今日的鹿兒島,其住民被稱為隼人,向以慓悍武勇著稱。戰國時代由於島津義久、義弘四兄弟的能征慣戰,幾乎統一整個九州,其後雖臣服於豐臣秀吉,卻仍保有薩摩、大隅、日向三州領土。讓人矚目的是,島津義弘在兩次的朝鮮之役中,因勇猛善戰遂被中國人呼為「鬼石蔓子」(島津的日語發音しまづ近似之)。關原之戰,義弘站到石田三成的西軍一方;然而義弘硬是有辦法在西軍幾乎全盤瓦解之際,以敵中突圍戰術衝破德川大軍逃回薩摩。其後在乃兄義久以軍事、外交雙管齊下的態勢下,老奸巨滑的德川家康也不敢妄動干戈,島津氏封地竟未被削減,義弘只被迫引退,由島津忠恆承繼家督,成為江戶時代的第一任薩摩藩主。在整個江戶幕府時代,島津氏以審慎、半自主的型態維持薩摩藩的生存,其榮景在外樣大名中僅次於加賀藩前田氏而已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由於島津家與德川家康既聯合又鬥爭的策略下,薩摩藩於一六○九出兵琉球,從此琉球淪為中日兩大強權之間的夾心餅,台裔日籍作家陳舜臣就將琉球的悲切宿命盡寫於《琉球之風》一書。斯時島津氏在掌控琉球實權後,曾覬覦南方的那塊島嶼,若非德川幕府進入鎖國時代,那麼台灣或可能成為荷日爭奪的標的,台琉的歷史共運卻隱約形成了。
到了一八五一年,開明的島津齊彬成為第十一代藩主,就是他收養篤姬為養女,再讓她成為右大臣近衛忠熙養女而後進入大奧──其實,自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將養女竹姬嫁給島津繼豐成為繼室後,島津氏與將軍家結姻親並不乏見,像島津重豪之女寔子,就是十一代將軍德川家齊的正室;因此篤姬的例子並非首創。另一方面,島津齊彬重用西鄉隆盛、大久保利通等下級武士進行藩政改革,雖然齊彬在一八五八年「安政大獄」前夕往生;但他的思惟已深化為西鄉、大久保二人的治國理念,不但用以推翻幕府統治,並成為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大政方針。
明治初期,本是同鄉兼盟友的西鄉與大久保卻為了征韓論撕破臉──關於西鄉與大久保從征韓論的政爭,到導致薩摩內戰的西南戰爭,種種情節詳見司馬遼太郎所著《宛如飛翔》;佔上風的大久保為撫平西鄉一派的不平心緒,就假借琉球居民在台灣遭原住民殺害為由,一八七四年出兵台灣,是為「牡丹社事件」,征台的主將就是西鄉隆盛之弟西鄉從道。而前此先行入台從事偵察行動的年輕將校樺山資紀,一八九五乙未之戰後遂成為首任的台灣總督。薩摩與台灣的牽連尚不止於此,一九六六年日本新任駐台大使島津久大就是出身島津家的華族,日人因而尊稱他為「殿樣大使」。
台灣民間還盛傳,西鄉隆盛於一八五一年曾接受島津齊彬密令來台,並與一女原住民生有一兒,取名為劉武荖,日治期間擔任宜蘭廳長的西鄉菊次郎(西鄉隆盛長子)曾數度與劉武荖會晤,或許就當成鄉野趣譚。至於台灣人講日語總有濃濃的九州腔,箇中原因深探下來,又是另則大河故事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