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康寧祥出版《台灣,打拼──康寧祥回憶錄》後,儘管檯面上的藍綠政治人物都文風不動,但該書猶如照妖鏡,讓多數政客因而現形,難堪的很。當然,老康的回憶錄爭議仍多,譬如從中壢事件到一九八二年的批康運動,裡頭還有太多問題猶須論辯。同時他於《首都早報》的速速收攤,還有欠交代;他或被質疑過於妥協,但大體而言,他稱得上是始終如一的政治人物。本文同時發表於《新新聞》1395期(2013.11.28─12.04)

繼《百年追求──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》三大卷之後,台灣政壇的傳奇俠客康寧祥,費時五年、厚達五百八十六頁的《台灣,打拼──康寧祥回憶錄》(允晨)也問世了。

該書從他成長的艋舺堀江町談起,細縷王詩琅等在地先賢對他的台灣史啟蒙,其後郭國基的政治入門,而在他由一名加油工當選台北市議員後,葉榮鐘、陳逢源、巫永福、黃得時等日治名人一一在他眼前現身,更由於美國國務院的邀訪,從此台灣的國際地位與何去何從成為他心中最深繫處。一九七二年他更上一層樓踏入立法院,一方面成為無黨無派最年輕有力的中堅;另一方面又聽從資深立委齊世英之建議,專務預算、國防,以專業務實態度和蔣經國正式交鋒。

康寧祥可謂是台灣政治史上的承先啟後者。這承先有兩股脈流,一是日治時代的「議會設置請願運動」傳統;二是五○年代末期的《自由中國》組黨運動,這兩大脈流促使康寧祥日後走的是穩健的議會路線;而啟後者,日後的黨外/民進黨要人,與康寧祥毫無淵源者幾希!老康的生平經歷宛如郭靖巧遇江湖各大門派的當代《射鵰英雄傳》。

但這樣的議會路線在一個威權獨裁年代,必然受到同志的質疑批判,從「中壢事件」到一九八二年的批康事件皆然。而今他於回憶錄中強力回擊,此或可證老康確為始終如一的政治人物;但七○年代後期和美麗島事件後的批康行動,主客條件並不全然等同,所以他對前者的辯護固然鏗鏘有力,許信良、施明德等人未必有能力回應;但他對後者的反擊則有些小覷新世代崛起的形勢變異。簡單講,當時的批康運動不僅於《深耕》系統的人在為之,社會上對老康的溫吞也多少有意見,那代表的是一種新社會力道的躍進,而老康的輕忽終使他在一九八三年底首次落選;不過,老康厲害之處在於,即使一九八六年再起,他已知畢生使命─創造正常的政治體制階段性任務已達成,激流勇退勢所當然。而後,他被李登輝任為監委,亦發揮不少揭弊功力。至於扁政府任內的作為,則期回憶錄續篇了。

除了政治事功,他於理念的傳播亦居功厥偉,一九七五年創《台灣政論》、一九七九年創《八十年代》、一九八九年辦《首都早報》,老康同時兼具實踐與詮釋者的雙重身分;可惜最後一項於他書中墨色太淡,而理念傳播依舊是眾人對他有厚望處。

總之,看待戰後反對派政治菁英,儘管老康被目為妥協性格太強,但相較於今日太多起伏不定的政客,老康絕對無愧於民主陣營。所以首須立傳者就是康寧祥,他才是有始有終的典範塑造者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