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食安問題讓台灣人聞食色變;但問題怎來的?究有無根本解決之道?不探究背後的政治經濟學絕不成,所以他山之石就該好好參照。本文同時刊登於《新新聞》1397期(2013.12.12─12.18)

【新聞參考書】

⊙蔡其達

從食用油凸棰連連、銅葉綠素鈉的任意添加,到鮮奶是否殘留禁藥,食安問題嚇壞了國人。若再上溯到前年五月的塑化劑風暴、今年春夏之交的毒澱粉事件,「台灣美食」的招牌已全面被砸碎,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已蕩然無存。

不僅於上述的食安問題,放眼今日琳瑯滿目的各種食品,米粉沒有米、魚露沒有魚、薑母鴨沒有薑,更不用說各類水果飲料都沒水果成分,我們已全然置身於以化合物取代天然食材的環境中了;不過,「民以食為天」的基礎動搖後,何種食品可放心下嚥,反倒是重新翻轉以色香味為主軸的最佳時刻。近日《食物的全球經濟學──從一片披薩講起》(衛城,二○一三年十一月)的出版,正好給予台灣人最全面的食材教育。

作者係奧地利的記者,他先從冷凍披薩生產的原料(麵粉、番茄、肉、乳酪)追蹤起,清楚地勾勒出跨國資本公司如何規格化生產、如何壓低成本、如何有效行銷廣告,並絕對有效地影響了全球農業的單一化(經濟作物取代傳統作物),各地小農因而承受了更大的傷害。除了基本食材外,防腐劑、抗氧化劑、乳化劑、修飾澱粉、乳糖、麥芽糊精之類的化學添加物,也成了冷凍披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再者,各種基因改造食材也因應而生。

講的雖是披薩生產過程和背後蘊含的全球經濟學,可在台灣人看來,根本是歷歷如新!可是跨國公司之如此作為,其實是奠基於現代消費者的兩項要求:好吃不昂貴、要求速成。這兩項訴求和台灣人講求色香味俱全有異曲同功之妙。於是大量化合物全進了現代人的肚子裡,結果是肥胖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文明症狀盛行,為此的醫療問題大大削減了國家財政的支出。

既然當代各種色香味俱全的食材問題叢叢,反抗運動諸如有機農業、慢食運動、公平貿易也都趁勢崛起。而作者也提示了十項改善飲食習慣的建議:攝取健康食物、少吃肉、購有機食品、買當季食材、購在地產品、注意品質認證、親身下廚、要嘗試各種各樣食物、注意錢的流向、自助也助人。

置身滿是化合物填充的年代,眾人固然不必死抱禁欲主義,但絕對不可放縱口腹之欲。因為受廣告之誘和囿於自身的怠惰,就會讓害人害己的食物生產鏈從此宰制我們的世界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