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在東瀛薄有聲名的台裔作家陳舜臣於2015年1月21日逝世,享年90歲。或許拜本土化與哈日風掀起之賜,這二十多年來,台灣陸續補出他的歷史小說,這才能窺得他小說的奧奇與言外之音。但本地對陳舜臣的生平、小說其實都一知半解,且他逝世後的相關報導不是語焉不詳,就是刻意談他的中國情懷,這些不能說錯,但總讓人遺憾。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能立足東瀛,固然和他以異邦人紹介中國物事有關,但莫忘他所在的日本大眾文學脈流,賦予他何等資源,這絕不能視而未見。所以,立基於日本大眾文學,再發展他的異邦中國枝葉,如是我言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353期(2015年3月)。
冬寒最易奪人魂、烙傷印。就在掀起滔天巨浪的甲午即將告退之際,很不幸的,潮起潮落中也捲走了日本台裔歷史小說家陳舜臣。


一九九四年中風,為此陳舜臣臥於病榻五個月,到了二○○八年二次中風,或可謂肉身的蝕毀於他是解脫;然他還有太多未竟之業,特別是他在《琉球之風》自序提到,「《琉球之風》故事發生在一六○六年的琉球;《龍虎風雲》是由一六二三年的澳門展開;而《旋風兒:小說鄭成功》則是一六四四年,由長崎揭開序幕。……海,今後仍會是我寫作的主題。也許有一天我會試著著手寫台灣的歷史。到那時候,這三部曲將會成為那本書的序章」」而今,壯志未酬徒讓有心人空遺恨。

然而,作為一個著作等身的知名作家,陳舜臣在日本和他祖籍所在的台灣,受重視的程度落差頗大。舉兩則新聞報導為例,「陳舜臣祖籍福建,祖父那一代從台灣遷到日本神戶,但仍有多位親人住在台灣。陳舜臣在神戶出生,1948年曾短暫返台,在新莊中學擔任英文教師,1949年返回神戶。」(《聯合報》即時新聞)、「陳舜臣的祖父是來自台灣的商人,祖上來自中國福建。他的祖父移居日本後在神戶落腳,陳舜臣1924年在神戶出生,17歲時就讀大阪外國語學校(現大阪大學外語系)、專攻印度與波斯語。」(風傳媒)

明明原籍是台灣台北,何以要寫成祖籍福建呢?還有,陳舜臣戰後曾短暫返台,於故鄉新莊中學教授英文,何以匆匆祇有一年?何以陳舜臣之名已蔚然成風的六○至八○年代,台灣文化界卻對他陌生異常?以及,澆灌陳舜臣文學源泉的除了傳統漢學外,日本的文學傳統又如何化育他?惜乎,此間資訊實在太少、太模糊,筆者祇好自行探勘了。

話說陳舜臣進大阪外國語學校印度語學科,專攻印度語與波斯語,與攻讀蒙古語的福田定一(即日後赫赫有名的司馬遼太郎)為同學,且日後成為同行與莫逆之交。原本他想入學院作思想探源工作,怎奈日本戰敗後,陳舜臣突然由日本人變成中華民國籍,迫使他祇好於一九四八年返台從事教職。但因二二八事變後台人對國民黨政權的疏離,以及國民黨統治者對受日本教育者的疑懼,想必會讓陳舜臣惴惴不安,難以在故鄉久留。

其後,他在一九六一年以長篇推理小說《枯草之根》獲得「江戶川亂步賞」,從此躍入文壇,其後還得過「直木賞」、「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」,如此推理界大三元的能手再無第二人。但他於一九六七年出版歷史題材小說《鴉片戰爭》,就由推理轉到歷史小說園地,更因他由推理角度切入歷史人物,鋪陳的心理轉折和時代的呼應,就別於傳統的歷史小說,從此在歷史世界裡優遊自得。對台灣人來說,由推理轉歷史是跨界大作戰;然而在日本,推理小說、歷史小說、社會小說、紀行文字從來都不是那麼涇渭分明,它們都匯整於大眾文學的洪流,成為日本文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
須知,日本的大眾文學係以史實為題材的時代小說(類似華人世界的武俠小說)為核心,以別於純文學。它興起於現代藝術派(為藝術而藝術)與無產階級文學(為生活而藝術)對立的一九二○、三○年代。由於內蘊了自江戶時代以來的落語、漫談、講談的大眾文藝傳統,再經大正民主的啟蒙,以中里介山的《大菩薩嶺》為起頭,正式開啟了日本大眾文學的先河。踵繼其後,林不忘的《丹下左膳》、柴田練三郎的《眠狂四郎》等大眾文學都有一定的分量,而吉川英治、大佛次郎、直木三十五諸先覺,更分別塑造了宮本武藏、鞍馬天狗等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。而後,大眾文學除了原先時代小說的脈流,同時也融入偵探小說、時代小說,而有了新生命。


戰後初期,由於以時代小說為主體的大眾小說被視為封建體制的辯護產物,因而短暫時間內被查禁。五○年代以後,透過吉川英治、松本清張等的努力,大眾小說浴火重生,六○年代以後終致誕生了司馬遼太郎。司馬遼太郎在文學趣味之外,以實證筆調和歷史軌跡並行,並賦予筆下主人翁鮮明的時代印記,坂本龍馬、大村益次郎、秋山好古兄弟等幕末至明治時代豪傑,就這樣走入日本人生活裡。

陳舜臣稍後也投入歷史小說洪流裡,這洪流的特色是:一,小說人物有其背後的時代精神,也就是戰後日本的歷史小說有其民族療癒的要求;二,左手寫日本,右手寫中國,是這時期趨勢潮流,司馬遼太郎、海音寺潮五郎、井上靖、陳舜臣皆是箇中翹楚。和其他人不同者,陳舜臣除了台裔身分,必須以外國人之眼說服日本人外,他顯然也較著重史而非感情的不斷投入,他為日本人開啟中日文化的橋樑,以致司馬遼太郎盛讚:「能讓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國歷史的,只有陳舜臣。」

由於陳舜臣大學鑽研的是印度、波斯語文,他又曾隨NHK《絲路》工作團隊深入新疆、中亞,所以他寫中國史不會落入中原/漢族沙文主義窠臼,他筆下的耶律楚材、成吉思汗一族就有銜接東西文化的宏願旨趣。但必須再確認其座標,係以日本大眾文學的脈流為縱軸,再以異族人眼光進行橫向掃瞄,才綰合為立體的東亞史觀。惜乎,在日本備受推崇的大作家,在華人世界(無論中國或台灣)似有冷落陳舜臣之嫌。

中國或基於天朝主義,認為一個「中國人」在日本寫中國史有何奇哉?自大傲慢之心阻卻理解,這可以想見;但台灣呢?遠流出版公司於一九九二年出版其《諸葛孔明》後,九四年出版「海的三部曲」(《琉球之風》、《龍虎風雲》、《旋風兒:小說鄭成功》)、《小說十八史略》、《耶律楚材》、《小說甲午戰爭》,該年遠流老闆王榮文還陪同陳舜臣伉儷前往總統府見李登輝總統,這才讓陳舜臣在台灣的知名度升高。也就是說,儘管前此已有出版社零散出版過其著作,但得在本土化風潮下,陳舜臣這一「在日台籍作家」名號才全面翻身。

由於戰後初期他短暫留台的經驗,以及往後長時間裡他對台灣國民黨政權的態度,外界始終捉摸不清;但以他舍妹陳妙齡在五○年代初即搭上「回歸祖國」船舶(當時這是一股風潮,長期在中國扮演對台統戰要務的林麗蘊也在其中),而陳舜臣本人在日中建交後即申請中華人民共和國籍,並不斷前往探訪史地來看,他對台灣的國民黨政權戒慎保持距離是不爭事實;但沒有證據顯示他是政治上的狂熱統派,以致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後,他痛心疾首之餘就放棄中國籍改入日籍。不過他又從未放棄中華民國戶籍,箇中原因頗值後人研究。或許他熱愛的是中華文化及由此延伸的東亞史觀,至於國籍於他祇是身外物。



讓人想探知的是他究對台灣有啥特殊情懷?本土化之後,他返台頻率大增,或可謂其心防的舒展,至於對台灣人處境,大概也僅能於《琉球之風》(NHK於一九九三年改編為大河劇)細縷琉球人在大明和日本薩摩藩的雙重壓制下的無奈,稍知一般。惜乎,我們再無機會窺其全貌了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