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適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甲子的大日。鄰居有慶本當賀喜誌慶,然此鄰之慶是建立在敗亡者的挫敗、驚愕之上;且今日,彼岸魔笛吹起,此間魂魄隨之翩舞的不知凡幾,對不少人而言,這個賀喜實在不易說出口。過往,此間對於「新中國」是既排拒又畏懼;如今,魔笛吹處盡是阿諛逢迎之聲,證明,我們的焦距還是不對,我們還是不認識這個中國。

此文登載於一九九九年九月卅日的《中國時報‧開卷版》,主要以當時陳永發甫出版的《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》為綱,再回溯先前的幾部中共史,並觸及當時的政治氣候。如今,陳永發之書又已十年。卻因媚共因素日增,不但中共史更形難產,連認識之眼都模糊剝離了,悲夫!


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.JPG

一九四九年初秋,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矗立。面對赤焰遮蔽藍天的殘酷事實,退守台灣且有反省力的知識分子最是矛盾萬千:痛恨共黨,卻得正視之;但,忠實直敘又恐得罪當道,這才是難之又難,終須孤獨以赴的劫厄。而今中共建國恰好五十年,島內孜孜矻矻於中共黨史的方家整理出何等成績來?中共史的研究長河又將導到什麼境地呢?

須知,國府敗走台澎金馬,驚惶未定之餘便是檢討河山丟失與共產黨坐大之因。蔣介石率先在《蘇俄在中國》大聲言說「中國共產黨不是中國的產物,乃是蘇俄共產帝國的螟蛉。」於是往後的悠悠歲月裡,中國共產黨就被定位為和傳統無涉,是外力介入所創造的檮杌魍魎。如斯基調就是要把反共提昇到神聖/妖魔、獨立自主/外力介入的道德層面,藉以掩飾國府腐敗失人心的事實。

上述基調作為宣傳口號或喧鬧一時的反共文學,可也;然而真要循此從事知己知彼的中共黨史研究,可沒那麼容易夸夸其詞。因而最是反共氛圍高張的五0年代反倒產生不了重要的中共黨史著述。必得經過時間的沈澱,直到六0年代以後,才不約而同地出現三部關於中共黨史的堂皇鉅著。那就是王健民的《中國共產黨史稿》(一九六五年)、郭華倫的《中共史論》(一九六九年),以及鄭學稼的《中共興亡史》(一九七八年)。

王、郭二氏的理路基本上不脫《蘇俄在中國》所設定的框架,也就是說他們還是堅信中國共產黨是舶來品,是悖逆中國傳統的異類怪物。祇不過二書並不像國府一般的反共文宣,全然沒個事實依據和理論基礎,隨意紮個稻草人就胡謅亂罵一通。王、郭二氏倒是大量應用了一手的中共史料,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強力回應。所以就算不同意彼等的言說,面對鐵證如山的史料舉證,也必須在歷史天秤上進行實事求是的攻防。

中共興亡史.PNG

鄭學稼的《中共興亡史》祇寫到一九二五年的五卅慘案,且其史料相當多採擷自張國燾的《我的回憶》,因此作為一部通史是有所不足。然而鄭氏提示的是一種史觀:必須從中國及世界的變局入手,才能理解中共誕生之因。同時書名之所以取「興亡」二字,在於鄭氏認為中共在「八七會議」之後已蛻變為農民黨,此後所以能苟延殘喘,實因帝國主義之力,而到毛澤東開始其「二萬五千里長征」,中共就徹底亡滅了。他是拿馬克思主義來檢證中共的純度,而不是單單把矛頭指向毛澤東個人。這在威權年代裡是何等的異端立說啊!

從來國府當局就是把匪情研究視為禁臠,因此研究中共黨史的學者,客觀上固然有壟斷知識的特權,實際上卻因君威難測,所以王、郭二氏就因為援引太多的「匪情資料」,有讓國府隻手遮天的手法穿幫之嫌,《中國共產黨史稿》未幾就遭查禁(直到解嚴後再以《中國共產黨史》的面貌問市),而《中共史論》也成為須註冊購閱的限制級讀物。至於鄭氏向來就是孤舟簑笠翁,獨釣寒江雪是其一生的寫照。

所以要想在台灣成就一部翔實可靠的中共黨史,除了史料搜羅的困難、獨學而無友之外,根本上還得要有「在齊太史簡,在晉董狐筆」的道德認知:不媚俗、不教條、不受個人感情的牽絆。因而上述三書之後,隨著海內外相關史料的出爐、研究方法的精進,專題研究的成績固然取得了不壞的成長;但,大氣呵成的通史依舊稀疏零落,且未能超越前人的步履,直到陳永發的《中國革命七十年》問市,才為這渠道作了些有效的疏濬工作。

陳書兼具綜論與通史的性質。他拿共產革命為基礎,將整個中共史分為革命奪權、不斷革命、告別革命三個縱軸階段,再以三個大問題(中國共產黨和近現代民族主義的關係、中共的基層政治結構、中共的黨國體制)為橫軸,串起環環相扣的綿密架構。陳氏大作甫問市不久就在整個華人知識圈引爆,彼岸學者立即和陳氏進行激烈的交鋒對話(詳見《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》第廿七期)。固然陳書在校對或資料引用上有不少疏漏,以致被指為硬傷;但不可否認的,當下它有重要的標竿作用。

陳書的創舉,犖犖大者有:一,把中共黨史的研究從私(黨)有、惡性壟斷的局面提昇到公領域、透明化的範疇;二,正視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十年來的發展,並由「凡合乎理性的都是存在的;凡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」辯證思維客觀剖析;三,他以多重問題意識的提出,替代片面、八股的假說,讓關懷現世的精神挹注其中。上述三項特質卻陳書得以打開與天地人的對話之門,像極吸收日精月華、有靈通之氣的石卵,不久就會跳出個大鬧中南海、天安門的孫猴兒來。

向來台灣書寫中共史多倚賴個人之力,在學術界講求專業分工、務小不求大的時代似顯得凸兀。然而我們必須理解,相較於海峽對岸數量龐多,卻是口徑一致,不敢依違共產黨的所謂中共史,台灣本地的這一冷門事業,固然受限於資料難覓、意識形態等包袱,無法枝葉繁茂、馨香萬里,然內中蘊含的孤臣孽子之心卻能涓滴穿石,澆灌出漠地奇花,這正是台灣以小搏大的精采表現。

參考書目

《中國共產黨史》(上、下)王健民著,漢京文化(原名《中國共產黨史稿》)
《中共史論》(共四冊)郭華倫著,國關中心、政大東亞所
《中共興亡史》(一~四)鄭學稼著,自印
《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》(上、下),陳永發著,聯經出版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dam6156 的頭像
    adam6156

    山農木屋

    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