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龍馬傳.jpg
「影視史學」好似新鮮的舶來品,其實講的就是電影、電視所演出的歷史故事,暨其想傳遞的歷史意識。當東亞的日、韓、中都藉著歷史大劇行銷海外,並形塑為該國的「民族符碼」時,台灣不但缺席,且不以為意,以致自己的歷史被人不當的詮釋、不斷的吃豆腐,能不焦慮、氣憤嗎?本文發表於2010年2月號《文訊》。



繼○八年《篤姬》、○九年《天地人》收視長紅後,日本NHK在二○一○年推出的《龍馬傳》,是以人氣天王福山雅治擔綱掛帥,果真新年伊始立開紅盤,龍馬風潮勢將再掀。這是NHK大河劇第二度以坂本龍馬為故事主角(前一回是一九六八年,北大路欣也挑大樑),事實上,戰後日本透過大眾小說、電影、電視、漫畫的多方澆灌,坂本龍馬的形象早已烙在多數日本人心中,甚而外銷成為日本近代化的代理人和符碼象徵。

獨眼龍政宗.jpg
特別是,向來NHK大河劇總以「大人物」(德川家康、織田信長、豐臣秀吉、伊達政宗、武田信玄、上杉謙信、毛利元就、德川吉宗、德川慶喜、勝海舟、北條時宗、源義經、前田利家……)為雕刻範本,傾向「大歷史」的形象建構;然而這些年為因應新世紀的「去中心」集體思維,遂轉而捕捉大時代裡的庶民性格,篤姬、直江兼續、《風林火山》的山本堪助皆是。所以儘管坂本龍馬是「大人物」之屬,但在庶民當道的趨勢下,《龍馬傳》透過三菱創始者岩崎彌太郎(他和坂本龍馬都籍隸土佐藩)的串場口述,龍馬喚起的想像絕不僅於一端。

雖有人譏諷日本歷史短淺,所以祇能在戰國、幕末裡打轉;然而挑出織田信長為主角時,豐臣秀吉、德川家康的角色也必然現身,所以每製作一樁戰國時代的大戲,對於閱聽人來說,相關的角色已獲得多重記憶的強化。更由於山岡莊八、海音寺潮五郎、司馬遼太郎、陳舜臣、宮尾登美子等的歷史小說極生動出色,使得以此為奧援的日本「影視史學」(指的是透過視覺影像和電影話語所傳達的歷史意象)在東亞領先群倫,而且複製分枝,以致像篤姬、直江兼續這樣的配角也躍然紙上了。

大長今.jpg
再來談朝鮮半島的「影視史學」現象。九○年代中期以後,「韓劇」由初萌乃至發皇光大,而「韓劇」的兩大主軸是愛情偶像劇和歷史劇,特別是後者,它著眼的不僅於商機,更是新歷史意識的展示。一切緣於韓國千百年來始終是在中日兩大強權的陰影下求生,所以一旦經貿實力獲得世人肯定,韓國必然會透過歷史耙梳和翻案,讓它的不少行徑合理化。《明成皇后》打頭陣,它告訴世人的是:韓國抗拒日本的強力決心,並且不信任中國。其後《大長今》不但捧紅李英愛,也順勢推銷了韓國文化。另外,《龍之淚》闡釋的是李氏朝鮮王朝開國之初披荊斬棘的歷程,《不滅的李舜臣》彰顯的是李朝時代抗拒豐臣秀吉入侵的抗日英雄,這都有重喚韓國民族情緒的深刻用心。

始而著墨於李朝,其後更因高句麗歷史問題與中國產生嚴重歧異,所以陸續推出《朱蒙》、《太王四神記》、《大祚榮》、《淵蓋蘇文》等高句麗時代的歷史大河劇(大祚榮則是渤海國的開國之主)。雖然這些大劇收視不惡,也讓宋一國、裴勇俊再度暢揚海外;然而這些追溯遠古的所謂歷史劇,野史成分遠大於史實,兼且對漢唐君主和將帥的刻畫,和中國的說法大異其趣,所以謂之「世紀新神話」可能較恰當些。

雍正王朝.jpg
論起歷史悠久,從億萬人物中篩選出精采有力、綿延不斷的歷史大作,中國本該不落人後;不過中國的「影視史學」也直到九○年代中期才嶄露頭角。《雍正王朝》打響第一砲,其後《康熙王朝》、《朝隆王朝》、《走向共和》等清代戲碼紛紛出爐,若再加上劉羅鍋、紀曉嵐等的入列,有一段時期的中國歷史劇幾等同於清宮劇,讓人詬病不已。當然,對於漢唐盛世的描摹絕不能置之度外。《大漢天子》、《漢武大帝》、《貞觀之治》、《大明宮詞》、《大秦帝國》都屬氣魄雄渾之作。倒是描寫崇禎一朝敗亡的《江山萬里情》,似讓人嗅出弦外之音──既似四九年前後的蔣氏國民黨政權,又像今日深陷藍綠惡鬥的福爾摩沙。所以此劇於中國或是警惕之作,在此間則「預告」成分多矣!

最是缺憾就屬島嶼台灣。東亞近鄰日本、韓國、中國的「影視史學」方興未艾,意味著國家軟實力的競逐熱絡,台灣的沉默不語幾等同於放棄歷史詮釋權。其實,在七、八○年代的老三台以及中影全盛時期,台灣也推出不少歷史大劇,諸如《清宮殘夢》、《青天白日》(此二劇和中國○三年推出的《走向共和》走向近似),《萬古流芳》、《一代暴君》、《大漢中興》、《光武中興》等,到九○年代以後,中國意象沒了,台灣也浮不出來。當中國以其大一統史觀製作《鄭成功》、《施琅大將軍》,甚至連霧峰林家的《滄海百年》也被染指,此間猶不聞不問;當《建國大業》擺明的就是要屈台灣之心,所謂的蔣家後人竟額手稱慶;當所謂的本土劇以反智、灑狗血為能事,全然悖離庶民智慧時。那麼,遭邊緣化的豈止於經濟,更是人心想像啊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