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鴨川.jpg

春櫻召喚,於是四月初再度揹起行囊,第三度前往京都是也!第三度?對不少老鳥旅人而言,這根本是小兒科。有人視京都為後花園,春櫻秋楓冬雪按時報到;或者洛中、洛東、洛西、洛南、洛北四處飄遊,來去一、二十回,並不稀罕。若說京都是驚世佳人,眾人當然都想獲其青睞,關於千年古都的言說遂不脛而走。拾其絲巾者,奮力張揚,彷若雀屏中選之良婿;窺其閨室,捕風捉影者,也大剌剌以八卦口吻述說佳人身段;偶瞥佳人回眸者,心中情愫頓生,喃喃自語並不意外;自謂曾與佳人偶語者,也生靈活現地描驀佳人的鶯語輕聲;至若拓其足印妄說天地、憑一髮絲幻為愛之信物者……普天之下,大概不勝其數了。

不想與人爭勝,只因自京都返台已廿天,總得先將一己的流水心得羅列出來,名之曰二○○六京都紀行,或可與友朋分享影像,也是對自己的旅遊感觸先行分類,不久復言爾志。暫不談長篇大論、文人狂詠的京都整體印象,過些時日再將準備妥適的菜肴端上,這裡提供的是開胃菜──單車逛京都短歌行。

金閣寺.jpg

京都適合散步,也處處必須行步。有時光是一個景點,由站駅下車到入口已是一段行程,再要繞行全境,恐得再花一兩個小時的步程,這是必要的。問題是,京都實在夠大,景點與景點之間除了車程耗時,待下車又是另段行軍之旅,除非你/妳已去過京都無數回,或者初次造訪,於京都不斷行路是必要的;否則,單車伴行自更方便兼且健身。試看,舒國治在《門外漢的京都》語云,「做為京都的門外漢,我總是不捨得不走路。若非走路,太多的好景說什麼也看不到。」話雖不錯,卻有些狡猾,因為若有單車伴行,愉悅騎行後再將單車置於某處,行起路來更是生風帶勁,體觸將由平面而立體。當然,若你/妳是盧梭、華滋華斯、梭羅等大哲的信徒,堅信「我只有在走路時才能夠思考。一旦停下腳步,我便停止思考;我的心靈只跟隨兩腿運思。」(盧梭語),那我不勸;另有一種狀況,就是不會騎單車,那我也愛莫能助,舒哥或屬此吧!

京都市面積是台北市的三倍大,人口卻稍少之,又因作為一座文化觀光城市,市內汽車遠遠少於東京、大阪、紐約這些喧囂大城,規畫的人車(單車)專屬通道無不通暢無阻,因而京都騎單車最是舒適不過。雖說未如歐美某些大城市,單車還可自由出入地鐵站;然而,京都誰是老大?單車族是也!汽車絕對會禮讓單車,而看到單車,行人自會快速閃避。自詡文化氣息高人一等的京都人,又是京都議定書的簽定處所,因而多數都以單車代步,龐大的單車族,全日本少見。總之,在京都的兩星期時間裡,若非下雨(這回雨還下得真多),我騎乘單車真是過足了癮。當然,單車過多也衍生不少交通問題,容俟再談。

出外旅遊,單車伴行的好處實在太多了。尤其像京都這種無處不是名勝古剎,川水橋樑均富特色的仙境,騎乘單車的第一義,就是它讓地圖意象整體化、立體化。

嵐山電車.jpg

雖說已來過京都兩回,可對景點與區域的認知,始終是片斷模糊的,因我於讀地圖有些許厭倦和盲點。然,經友朋相借單車後,首日並不急於設定什麼行程,而是讓自己與單車、城市經由輪之慢行來建立起熟稔的感情。這時突然映入已知的景觀,再縱橫街道、區塊的聯想,很快地,關於京都的立體座標就在一天之內形塑,從此不會輕忘。當然這也和京都極度棋盤的街道規畫有關,自北而南:北山通、北大路通、今出川通、丸太町通,後是一条到九条;自東徂西:白川通、東山通、川端通、河原町通、烏丸通、崛川通、千本通、西大路通。至於區塊辨識:上賀茂、下鴨、北白川、百萬遍、岡崎、山科、醍醐、鷹峰、衣笠、花園、太秦、嵯峨野、嵐山……也都可以馬上於腦海上浮現;更因為日日沿著鴨川上下游行進,賀茂大橋、丸太町橋、御池大橋親切的很,而人潮熙來攘往的三条橋、四条橋更是日日進出。及至來到五条橋,遙想源平之爭期間,弁慶初遇牛若丸(源義經幼時乳名)於五条橋的歷史鏡頭,還特意於橋中佇立一會,這一切都端賴單車之助。

於京都騎乘單車,也不是沒吃過苦頭。四月四日晚,我來到四条河原町購書,天竟下起大雨來,優雅的京都人即使遇此,騎乘單車就是寧可隻手撐傘、另手騎乘,也不願穿雨衣騎車,據悉,他們覺得那是歐伊桑的行徑。來到異地,自不能讓人當成怪叔叔,於是我也只好依樣,沿著鴨川北上,上坡的道路本已辛苦,又是隻手騎乘,再加上路途遙遠,估算超過五十分鐘才返抵位於北山松崎的Hotel,腿差點兒支撐不住。然而如此特殊的體驗,想必今生難忘,特別是烙印於京都。此為單車鍛鍊腳力體能之功勳也!

十多天時間,我縱橫南北東西,去曼殊院、詩仙堂、銀閣寺、平安神社、南禪寺、永觀堂、上賀茂神社、金閣寺、龍安寺、仁和寺、北野天滿宮、平野神社、清水寺、八坂神社、祇園都靠著鐵馬輕騎。甚至,西行太秦廣隆寺,以及再西的嵐山、嵯峨野,我一樣是單車代步,畢竟行於嵯峨野諸景點,有部單車彷若神佛相助。其實,有些景點畢竟初至,總有一時半刻會陷入迷途焦慮狀,此時若有部單車就可迅速輔正,此為單車牽引迷途羔羊之福音也!

由於此回京都雨期過長,相對影響到我的單車自主行;以及時間畢竟不足,否則,我還想單車南下伏見、宇治,以及西行高雄、清龍等地,甚至,還想更積體能,騎上鞍馬、貴船等洛北山區。但無論如何,藉著單車讓我與京都一體化,縱使意猶未盡,於我思路的突破卻是呈等比級數躍進的。

單車既是京都交通之霸,衍生的問題自也不少:單車胡亂停放(我就數次目擊警察暨拖吊人員將一輛輛單車吊走的怵目景觀)、年輕單車族競飆撞人車的情形也屢見不鮮;不過,這一切相較於汽、摩托車所造成的傷害是少了許多;更何況,要維持秀異的文化觀光美名,京都以單車代步是絕對或須的。

宇治川.jpg

回首台灣,就以首善之區台北市而言,北市府誇稱已完成六條河岸腳踏車道,總長度突破一百公里;然而正如曾韋禎於鐵馬族的友善城市?一文所痛斥的,北市府是以休閒規畫的心態為之,全沒更長遠的城市交通規畫考量,示小惠的嗟來食心態油然可見。同時,這還只是台北市內的畫地自限,像我這般逐漸回歸單車族的人類而言,台北縣市的聯外橋樑是一座比一座高──我騎經華江橋還不吃力;然返家經由萬板大橋,真是勞碌啊!況且,橋上摩托車騎士呼嘯疾馳,全然不尊重行人與單車族的行徑,著實有些讓人心驚。

或因淡水河流域普遍湍急,以及政府有關當局的治水無方,但知不斷增高堤防,堤外更設快速聯絡道路;於是,橋樑於台灣竟成阻斷人們溝通、賞心的孽障。如今我腦海猶是三条橋、嵐山渡月橋、宇治橋的美麗身形,台北反成廢墟幻影,一歎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dam6156 的頭像
    adam6156

    山農木屋

    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