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當社會出現不少讓人憂心的倒退事例,當有識者深恐復辟思惟復活之際,直探曾有的抗爭往事,並全面整編為故事,就是最好的批判武器。本文同時刊登於《新新聞》1391期(2013.10.31─11.06)。

馬王熱鬥儘管暫告一段落,但台灣民眾一提起這事件,似乎總有種矛盾心情,一方面自傲於政黨政治、言論自由、定期選舉已如空氣、水那麼自然;另一方面,對於藍綠惡鬥、國會失衡、傳媒不時暴衝……又失望不已。於是,虛無、犬儒心態在這些年極速擴展,擴展的效應就是去政治、厭民主,幽黯力量遂有了見縫插針的可趁之機。

台灣當下的社會狀況頗似迷惘敗壞中的「圓桌武士」傳奇,也就是陷入離魂墮落的情境,需要重新再譜奮鬥詩歌與強權抗爭的故事,才能喚回先民披荊斬棘、打開生死路的精神。於是由陳翠蓮、吳乃德、胡慧玲三人合撰的《百年追求──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》(衛城,二○一三年),恰如荒漠之甘泉,為我們細縷日治、戰後前段、七○年代黨外運動迄民進黨成立的艱辛過程,可以讓我們找回從前、提振現在、前進未來。

鑑於一八九五後的日本殖民者對台統治是徹底而絕對,帶來的又是全新的「現代化」挑戰,所以,歌頌武力反抗的姜紹祖、吳湯興、徐驤、簡大獅、柯鐵虎、林少貓等固有必要;但在一九一五年噍吧年事件後,以留日學生為主體的新反抗運動(一般以「非武裝反抗運動」稱之)則應花更多時間與心思於其上。因為從那時開始,統治者不管是日本人或流亡來台的國民黨政權,統治特質大致類同,遂致反抗的本質、意義、影響和侷限也庶幾近之。所以《百年追求》溫故知新的功能是絕對少不了。

溫故首要是啟民智、造文化。所以一九二○年代初,先是台灣新民會、《台灣青年》的創刊,再到文化協會平地一聲雷,凡此都是啟蒙優先,而後才有台灣民眾黨及其他左翼政團的創生。日後兩個時期的民主運動,都是異議性刊物先行,其後才有集會組黨的念頭。

雖然,台灣反抗運動在統治者刻意分化、運動內部因意識形態、目標的歧異,分裂終難避免;但就如吳乃德所言,這一切是我們的故事,而非火星上的事務,這對於我們才有鑑往知來作用。且就算失敗者多、參與的永遠是少數,祇要能確立目標、努力以赴,那麼留下的結晶就更彌足珍貴。重點是要發掘人的意志與自由,祇因這是此刻不少人已然遺忘,因而迷惘、怠惰之因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