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奕含,一個早逝的青春,卻註定會在台灣文學史上留名。祇因她的身殉,激起社會萬丈波瀾,法律、社會、心理、傳媒,以及文學諸層面都深踏觸及,可惜的是,在新聞風潮中,最被忽略以及扁平化的就是林奕含念茲在茲的文學,它太複雜、危險且可能失焦;但浪頭過後終會見及它的巍峨參天與多變視域,屆時留在下來的必是她的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以及最後的文學獨白。
- May 31 Wed 2017 22:48
死亡遺書的時代光暈──從王尚義到林奕含
因為一顆乍亮的文壇之星瞬間殞落,更由於死因可能係誘姦所引發,於是整個島嶼熱議喧騰不止;但撇開補教名師、性侵、精神疾病這些爭議話題,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確實有劃時代的刻痕,實不宜被上述爭議所掩蓋。湊巧的是,戰後台灣文壇也有王尚義、邱妙津和林奕含同是天才橫溢但也早夭(三人都是二十六歲就羽化)的憾事,王尚義捲動的存在主義台灣,邱妙津早發的同志書寫,以及林奕含帶出的「思無邪」文學新解,都有其待掘探勘的用心,因而寫就此文作為初探。本文同時刊登於《文訊》380期(2017年6月)。
- Mar 06 Mon 2017 14:09
二二八的迷霧與新徑
- Mar 04 Sat 2017 00:54
記憶的召喚──二二八的相關文藝作品
七十年,說是人生古來稀;但二二八由潛流浮於地面,其實時間非常短暫,所以又可謂「人生七十才開始」。除了檔案卷宗的繼續出土,論述與口述、傳記之類的文書也從未斷水;但對一般庶民而言,透過文學、影視的途徑,可能是了解二二八的重要途徑。雖然二二八文學與影視的呈現仍顯不足,但數十年來還是累積了一些成績,特為文誌記這些成果,並期盼有為者不該捨資源 而不用。本文刊登於《文訊》377期(2017年3月)。
- Feb 14 Tue 2017 10:54
救贖的不祇一方──寫在電影《沈默》放映前
- Jan 26 Thu 2017 10:25
七十載書香飄不過二十一世紀──重慶南路書店興衰史
- Jan 17 Tue 2017 14:40
抗日綿綿無絕期──國共的仇日情結
- Jan 15 Sun 2017 04:19
反省之艱難──納粹‧灣生的引爆
近來,新竹光復中學的納粹扮裝、陳宣儒假扮灣生之後,在在都掀起新聞風暴。多數人都把癥結放到強化歷史教育之上,但歷史教育能單獨承責嗎?台灣長期在黨國體制下的心靈陰影、法西斯美學的懾人特質,以及台灣史的晚開發,都是亟待檢討的課題,不能過度簡化。本文刊於「想想論壇」 2017.1.5
從2016歲末跨入2017之初,台灣社會因為新竹光復中學的扮裝納粹事件,以及田中實加(陳宣儒)盜畫、偽飾灣生後代的鬧劇,猶如接續的強震,讓這社會再形裂解,空洞、淺碟、內耗…無所遁形。
- Dec 06 Tue 2016 10:05
回到七○年代──陳映真眼中的台灣
- Dec 02 Fri 2016 10:59
到底該怎麼看諾貝爾文學獎
- Nov 28 Mon 2016 05:00
斜陽下兀自照耀的陳映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