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一顆乍亮的文壇之星瞬間殞落,更由於死因可能係誘姦所引發,於是整個島嶼熱議喧騰不止;但撇開補教名師、性侵、精神疾病這些爭議話題,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確實有劃時代的刻痕,實不宜被上述爭議所掩蓋。湊巧的是,戰後台灣文壇也有王尚義、邱妙津和林奕含同是天才橫溢但也早夭(三人都是二十六歲就羽化)的憾事,王尚義捲動的存在主義台灣,邱妙津早發的同志書寫,以及林奕含帶出的「思無邪」文學新解,都有其待掘探勘的用心,因而寫就此文作為初探。本文同時刊登於《文訊》380期(2017年6月)。

林奕含,一個早逝的青春,卻註定會在台灣文學史上留名。祇因她的身殉,激起社會萬丈波瀾,法律、社會、心理、傳媒,以及文學諸層面都深踏觸及,可惜的是,在新聞風潮中,最被忽略以及扁平化的就是林奕含念茲在茲的文學,它太複雜、危險且可能失焦;但浪頭過後終會見及它的巍峨參天與多變視域,屆時留在下來的必是她的《房思琪的初戀樂園》以及最後的文學獨白。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二二八事件是台灣由黑暗迎朝陽,乍然遭烈日灼身,眼不能見、嘴不能言的身心劇創。即使可以公開喊痛、泣淚,終有太多迷霧未釐清。關於真相,亟待更多檔案、文物與人員的新證;但事件的焦點、瓶頸,則更須辨識清楚,否則就是鬼打牆。於是忒就死亡人數、真凶問題,以及事件性質的界定作一番詮解,並期各方不要作繭自縛。本文刊於「想想論壇」2016.3.5、3.7。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七十年,說是人生古來稀;但二二八由潛流浮於地面,其實時間非常短暫,所以又可謂「人生七十才開始」。除了檔案卷宗的繼續出土,論述與口述、傳記之類的文書也從未斷水;但對一般庶民而言,透過文學、影視的途徑,可能是了解二二八的重要途徑。雖然二二八文學與影視的呈現仍顯不足,但數十年來還是累積了一些成績,特為文誌記這些成果,並期盼有為者不該捨資源 而不用。本文刊登於《文訊》377期(2017年3月)。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好萊塢大導演馬丁‧史柯西斯(Martin Scorsese)的新作《沈默》即將在台上映,由於該劇幾乎全部在台取景拍攝,所以本地片商就大力炒作「讓世界看見台灣」,這和遠藤周作的小說原作、電影形成一種微妙的對映關係。小說是沈重的,電影要呈現沈默的多面向,本地人的心緒也是沈默的語絮,為梳理三者,所以特寫下此文。本文刊於「想想論壇」2017.2.14。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社會書香幽淡,曾為出版龍頭的台北重慶南路書店街,對比商旅店的一家家開張,剩餘十家左右的書店最能凸顯風光殘影的無奈。但風華從來不是天成,它的成形有其特殊成因,長存更依賴微妙的物質基礎建構,這又和黨國體制的顯威密切相連,於是發為此文。本文刊於《新新聞》1560-61期(2017.01.26-02.08)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中國教育部教育二司近日確認,已將「十四年抗戰」列入中小學課程。此舉一方面是要爭文化詮釋權,一方面磨刀霍霍對準日本。對此,台灣可不能袖手旁觀,必須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此舉的用心,並而再確立台灣在二戰的角色地位,這才是反省之道。本文刊於「想想論壇」2017.1.17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近來,新竹光復中學的納粹扮裝、陳宣儒假扮灣生之後,在在都掀起新聞風暴。多數人都把癥結放到強化歷史教育之上,但歷史教育能單獨承責嗎?台灣長期在黨國體制下的心靈陰影、法西斯美學的懾人特質,以及台灣史的晚開發,都是亟待檢討的課題,不能過度簡化。本文刊於「想想論壇」 2017.1.5

從2016歲末跨入2017之初,台灣社會因為新竹光復中學的扮裝納粹事件,以及田中實加(陳宣儒)盜畫、偽飾灣生後代的鬧劇,猶如接續的強震,讓這社會再形裂解,空洞、淺碟、內耗…無所遁形。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陳映真的故去,在台灣確實引發文藝界的一陣陣漣漪,他的文學路與極統派立場,不同立場者的解讀大相逕庭,於是瞎子摸象現象於焉產生。幾個月前王拓往生,他出獄後的政治動向,亦曾有部分人質疑。於是,試著回到七○的大環境,或許才能理解陳映真、王拓等人何以如是作為,並試著反思當下台灣。本文刊於「想想論壇」2016.12.6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著名的音樂人、60年代狂暴的代表人物巴布‧狄倫(Bob Dylan),引發一陣驚訝與討論。狄倫的音樂與詩相連,這已是常識,更無人能否定狄倫的重要性,但要將狄倫與諾貝爾文學獎相連,這似乎就考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定位;但證之它一路的脈流,確實有太多爭議點,於是書此文略記一番。本文同時刊登於《文訊》374期(2016年 12月)。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陳映真走了!他留下太多知性、感性遺產,卻因他的極統派色彩,致使各界很難公允看待他。非統派者或祇談文學與雜誌,極統的追隨者則一意忽視他對中共政權的親善逢迎,於是扭曲有之,刻意造神亦有之,所以蓋棺後亦難論定。我當然也沒能力全面刻畫此一人物,但從現代主義的脈流、他和保守主義傳承、莫祇把他連結到魯迅,三條理路或可開啟不一樣的視野思惟,本文刊登於《鏡傳媒》2016.11.28

adam615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