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別是二戰期間,有關法國、中國占領區內,其與德軍、日軍合作的事例層出不窮,這種戰時通敵行為,背後成因為何?是否有區域、階級的不同考量?要之,一逕以法奸、漢奸稱呼這些通敵者,實有違歷史真相。更值注意者,台灣因「馬關條約」的簽訂讓渡給日本,依舊時國際法,台灣人既已是日本人,所以二戰期間若與中國有敵對行動,都不該以漢奸視之;但戰後初期的捉漢奸行動不曾竭,漢奸/皇民之說更是迄今仍留於不少國民黨統治階級心中,凡此都是悖逆史實的行徑,有必要歷史性總檢討,因之書寫此一短文。本文同步刊載於《文訊》362期(2015年12月)。
- Dec 04 Fri 2015 02:54
戰爭烏雲下的惡靈──談X奸的萌生
雖說終戰七十的洪峰已過,但歷史可不會戛然而止,諸多疑點依在,各方角力不斷。然而,畢竟已歷七十風霜,關於戰時人物的忠貞之辨、敵我互動,也到了剝開迷霧,全面正視的時刻了。
特別是二戰期間,有關法國、中國占領區內,其與德軍、日軍合作的事例層出不窮,這種戰時通敵行為,背後成因為何?是否有區域、階級的不同考量?要之,一逕以法奸、漢奸稱呼這些通敵者,實有違歷史真相。更值注意者,台灣因「馬關條約」的簽訂讓渡給日本,依舊時國際法,台灣人既已是日本人,所以二戰期間若與中國有敵對行動,都不該以漢奸視之;但戰後初期的捉漢奸行動不曾竭,漢奸/皇民之說更是迄今仍留於不少國民黨統治階級心中,凡此都是悖逆史實的行徑,有必要歷史性總檢討,因之書寫此一短文。本文同步刊載於《文訊》362期(2015年12月)。
特別是二戰期間,有關法國、中國占領區內,其與德軍、日軍合作的事例層出不窮,這種戰時通敵行為,背後成因為何?是否有區域、階級的不同考量?要之,一逕以法奸、漢奸稱呼這些通敵者,實有違歷史真相。更值注意者,台灣因「馬關條約」的簽訂讓渡給日本,依舊時國際法,台灣人既已是日本人,所以二戰期間若與中國有敵對行動,都不該以漢奸視之;但戰後初期的捉漢奸行動不曾竭,漢奸/皇民之說更是迄今仍留於不少國民黨統治階級心中,凡此都是悖逆史實的行徑,有必要歷史性總檢討,因之書寫此一短文。本文同步刊載於《文訊》362期(2015年12月)。
- Sep 06 Sun 2015 01:52
穿透戰後七十的喧囂──關於日本內在的凝思
二戰結束七十年了!今春,歐美各國不分戰勝國或戰敗國,齊聚一堂以平和、向前看的心態面對戰爭與和平;反之,初秋的東亞擾嚷如常,中、韓(朝)、日依舊在「日本的道歉是否真誠?」、「日本是否要重蹈軍國主義之路?」泥淖裡打轉,甚且中國還以盛大的閱兵讓人看到東亞的戰雲未除,讓人有憾!
實則,作為戰爭發動者的日本,是該嚴譴,但嚴譴是要諸國爾後能平等互動,而非抑日揚華;且日本國內有良心的知識分子,其內省批判可是深入骨髓、拳拳到位,東亞反日諸國的叫嚷,相形之下顯得淺碟無比。所以,理解這些自我批判之聲,於東亞走向開拓之路是有益的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第359期(2015年9月)
實則,作為戰爭發動者的日本,是該嚴譴,但嚴譴是要諸國爾後能平等互動,而非抑日揚華;且日本國內有良心的知識分子,其內省批判可是深入骨髓、拳拳到位,東亞反日諸國的叫嚷,相形之下顯得淺碟無比。所以,理解這些自我批判之聲,於東亞走向開拓之路是有益的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第359期(2015年9月)
- Aug 17 Mon 2015 04:52
東亞內在傳統的再梳理──談中日韓的競逐背後
- Jun 01 Mon 2015 23:35
二戰修羅雨滄桑談──空襲的集體記憶
今年是二戰終結七十週年的日子。關於戰爭,歐美已漸次領悟現代戰爭並無勝者、敗者,齊力消弭戰爭之源方是上策;但可惜東亞方面,中日韓始終陷於仇恨陰影,以致戰爭焰火始終不熄。而曾是日本殖民地(戰敗者),其後又歸中華民國所有(戰勝者)的台灣,卻因記憶一再遭官方湮滅,以致認知錯誤者不少,這猶以大戰末期的大空襲為最。
而關於大空襲記憶,英德中日都有相應的書寫和影像留存,台灣人亦曾有之,祇待後人耙梳。重喚大空襲記憶目的不在仇恨,反是要警惕後人,莫輕啟戰火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356期(2015年6月)。
而關於大空襲記憶,英德中日都有相應的書寫和影像留存,台灣人亦曾有之,祇待後人耙梳。重喚大空襲記憶目的不在仇恨,反是要警惕後人,莫輕啟戰火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356期(2015年6月)。
- Mar 02 Mon 2015 22:49
驚濤甲午凝思陳舜臣
在東瀛薄有聲名的台裔作家陳舜臣於2015年1月21日逝世,享年90歲。或許拜本土化與哈日風掀起之賜,這二十多年來,台灣陸續補出他的歷史小說,這才能窺得他小說的奧奇與言外之音。但本地對陳舜臣的生平、小說其實都一知半解,且他逝世後的相關報導不是語焉不詳,就是刻意談他的中國情懷,這些不能說錯,但總讓人遺憾。陳舜臣的歷史小說能立足東瀛,固然和他以異邦人紹介中國物事有關,但莫忘他所在的日本大眾文學脈流,賦予他何等資源,這絕不能視而未見。所以,立基於日本大眾文學,再發展他的異邦中國枝葉,如是我言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353期(2015年3月)。

冬寒最易奪人魂、烙傷印。就在掀起滔天巨浪的甲午即將告退之際,很不幸的,潮起潮落中也捲走了日本台裔歷史小說家陳舜臣。
- Nov 03 Mon 2014 22:45
秋風斜陽照今塵的薩克森
十月初秋,因緣際會參加一個十來天的德國文化之旅。行程飽滿豐碩,可茲紀述者實在太多,我僅以德勒斯登和萊比錫串起來的薩克森邦作為背景,藉以勾勒它曾有的風華,以及這風華背後的獨特文化骨氣。
須知,兩德雖已統一,但待彌合修補的內容仍多;另外,這種統一絕非中國式的中央集權。不論是中世紀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,三十年戰爭之後的分崩離析,即使一八七一年之後締建的德意志帝國,也絕非中央獨大。巴伐利亞的特異獨行世人皆知,而薩克森作為馬丁路德的庇護地,到作為推倒東德共黨政權的前鋒,這些都讓人看出薩克森的魅力身影。再看看德勒斯登由戰爭廢墟中再現巴洛克夢境,背後的用心實得斟酌再三,於是書寫此文作為初步留誌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349期(2014年11月)。
須知,兩德雖已統一,但待彌合修補的內容仍多;另外,這種統一絕非中國式的中央集權。不論是中世紀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,三十年戰爭之後的分崩離析,即使一八七一年之後締建的德意志帝國,也絕非中央獨大。巴伐利亞的特異獨行世人皆知,而薩克森作為馬丁路德的庇護地,到作為推倒東德共黨政權的前鋒,這些都讓人看出薩克森的魅力身影。再看看德勒斯登由戰爭廢墟中再現巴洛克夢境,背後的用心實得斟酌再三,於是書寫此文作為初步留誌。本文同步刊登於《文訊》349期(2014年11月)。
- Aug 05 Tue 2014 16:20
高雄非悲歌,打狗有其路
這些年常搭高鐵南下高雄,然後轉紅線和橘線捷運到處閒晃;不過多數活動範圍集中於苓雅、前金、鹽埕、鼓山、三民、左營,也就是舊高雄市北區,至於前鎮、小港這些臨近工業區的傳統聚落就少光臨。某種情況這和一般觀光客來到天龍台北國,巡迴路線總以101、中正廟、東區精品店和永康商圈為主,西區的大稻埕、艋舺並非首選一般。
須知,戰後高雄市的發展是由南而北,所以看看如今巨蛋附近的漢神百貨、高鐵左營站旁的新光三越,散發出的是新綠幼苗,美術館附近更是新而怡人的住宅新聖地。當然,再怎麼拓北總有其邊界,一過世運場址(或說過了半屏山),進入楠梓(楠仔坑)就是另個世界,尤其聞名遐邇的後勁五輕,豪貴人家是絕不會至。古時的打狗地區,前鎮、後勁、右昌、左營是護城四大營區,結果如今獨剩左營尚有青塚向黃昏的餘韻,而前鎮和後勁兩大護法則淪為「生雞蛋沒,放雞屎一堆」的生人不宜地。
- Aug 04 Mon 2014 23:45
一戰屆百年,創痕似猶新
一九一四年六月廿八日,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遇刺,其後,七月廿八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,兩天後奧俄開始戰爭總動員,德法亦隨之,八月三日德國向法國宣戰,次日英國向德國宣戰。所有的歐洲主要國家(義大利於次年才加入戰局)都捲入帝國互毀的漩渦中,四年後不論戰敗者或戰勝者都灰頭土臉,「西方的沒落」除了呈顯於政治、經濟、軍事層面,文藝、思想的衝擊更大。這一切迄今屆滿百年矣!
重新回顧一戰,不該祇是事件本身行禮如儀的回顧,更該探究戰爭背後隱藏的集體恐懼、陰謀串連,以及過度的民族自信,祇因人們不能深切謹記教訓,所以必須穿透戰爭背後的結構與心理,才可能抑住未來戰爭的爆發,人類才不致走上互毀之途。本文刊登於《文訊》346期(2014年8月)
重新回顧一戰,不該祇是事件本身行禮如儀的回顧,更該探究戰爭背後隱藏的集體恐懼、陰謀串連,以及過度的民族自信,祇因人們不能深切謹記教訓,所以必須穿透戰爭背後的結構與心理,才可能抑住未來戰爭的爆發,人類才不致走上互毀之途。本文刊登於《文訊》346期(2014年8月)

- Jun 06 Fri 2014 23:32
上蒼給予台灣的考題
- May 23 Fri 2014 16:35
「帝國之眼」看不見的南方